来源:灼烁网-《灼烁日报》
【热点视察】
作者:艾尤(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)
近年来,年度流行语盘点已成为岁末年初的一种文化现象。流行语是时代的脚印,从中我们能看出时代、社会与文化的变迁;厥2021年,“觉醒年代”“建党百年”“小康”“双减”“躺平”“YYDS”“破防”“绝绝子”等成为各机构和媒体宣布的年度流行语中的高频词。这些热词既承载着人们对已往一年社会生长的影象,也通报着人们对生活的态度,还折射出社会语言文化的最新变革。
热词里的强国图景
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是我们国家2021年政治社会生活的主旋律,形成了“觉醒年代”“建党百年”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“强国有我”“赶考”“小康”等年度热词。
2021年,建党百年献礼剧《觉醒年代》爆火,作品蕴含的启蒙精神和爱国思想,精准地击中了今世观众尤其是青年一代,也让“觉醒年代”成为年度热词。觉醒年代,一语双关,既在叙述昨日国人为“站起来”而觉醒的艰难历程,又是希望国人为明日“强起来”而觉醒的高声召唤。
如果说“觉醒年代”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至暗历史时刻的上下求索,那么“建党百年”则证实了中国门路的可行,而“小康社会”的实现即是最好的现实注脚,“强国有我”的誓言则体现了青年一代对五四精神、红船精神的薪火相传。如果说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对应着当今中国的快速崛起,那么“赶考”则是中国共产党不止步于前,时刻坚持忧患意识与进取精神的形象比喻。因为只有走好新的“赶考”之路,不忘昨天的苦难历史,无愧今天的使命继续,才华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,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再起,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。上述热词大都属于政治词语,最初主要应用于“官方叙事”。从官方政治语言到流行于民间,反应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同心同德,彰显出时代主旋律的强大力量。
2021年,国际关系风云幻化,新冠肺炎疫情连续重复。中国政府承继“人类命运配合体”的理念,安内援外,不但完成了本国十几亿人口的免费疫苗接种,尽显中国之“治”,还向1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提供了20亿剂的疫苗援助,彰显了大国风范。如果说年度热词“疫苗”阐释了已往一年的抗疫之路,那么“人类命运配合体”则让人看到了中国的大国继续。
别的,另有许多热词可以泛起我们国家已往一年在各领域取得的结果。“双减”政策突破教育壁垒,“清朗”行动净化网络空间,“减污降碳”营造美好生态,“云端生活”引领数字诗意,“中国航天”徘徊众多宇宙……这些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、中国力量,让世界看到中国由制转治——制度优势已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正因如此,一次又一次,万千网友齐刷“中国YYDS”(YYDS意思是“永远的神”),点赞中国智慧,并由衷地发出“今生不悔入中原,来世愿在种花家”的叹息。
流行语中的社会景观
年度热词勾勒大事小情,不但反应国家大事、蕴含时代主旋律,另有对老黎民日常生活的深切体察,展现了已往一年的社会变迁和生活万象。透过“内卷”“躺平”“鸡娃”“双减”“干饭人”等热词,我们可以窥见当下奇特的社会景观。
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,阶层流动泛起了某种水平的滞缓,许多人变得焦虑起来,“内卷”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,越来越具有山东煎饼的特质——万物皆可“卷”:高考可以“卷”,职场可以“卷”,穿衣妆扮可以“卷”,连送个礼物都要“卷”。“内卷”不但反应了社会生活陷入了某种内耗,更反应了人们在努力和收益不可正比状态下的疲惫、无奈和焦虑。
其实,“内卷”本是社会学用语,指人类社会生长到特定阶段后停滞不前,导致内部的极端竞争和简单重复的无效劳动,最早用于经济(农业)领域。现今,在我们的日常表达里,已把所有无实质意义的消耗和极端竞争都算到“内卷”头上。在“内卷”的洪流中,似乎人人都不得不加入这场“卷”和“被卷”的无奈游戏,不是主动选择就是被动裹挟。于是,许多人以“打不过就躲”的态度,试图退出“内卷”游戏,而选择“躺平”。
“躺平”是对“内卷”的一种仪式性对抗。正是面对“内卷”的裹挟,才会有作为情绪表达的“躺平”逆反,而焦点症结照旧人们对“去内卷化”的强烈诉求。尽管“躺平”的姿势很舒服,但更多指向的是一种看法层面的情绪宣泄。无论青年人照旧中年人,“躺平”就像是遇到波折后的撒娇,是一种求而不得的自嘲,现实中却难卸下生活和事情的重担。每天早上醒来,自诩为“躺平族”的人,依然得搭上“打工人”的列车,并以“干饭人”的姿态进行自我鼓舞。今天的“躺平”,其实是斗争征途中的小憩,是在为明日的竞争积贮力量。“躺平”的流行让我们看到:现代人不但需要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,也需要有更多个人的休闲与松开。
“内卷”的土壤猖獗地播撒焦虑的种子,难免会开出“恶之花”,其中最让人揪心的就是“鸡娃”。这个词从造字的组合元素上,把处在食物链底层的动物与人类最珍视的孩子相结合,揭示了一代人的生长现状。
由于教育领域的猖獗“内卷”,升学焦虑使得望子成龙的怙恃,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,只好加大子女的教育投入,给孩子“打鸡血”,这种近乎猖獗的教育方法被挖苦为“鸡娃”,并由此延伸出一系列相关词语:普通孩子被称为“普娃”,优秀孩子被称为“牛娃”,其中,数学好的叫“奥牛”,英文好的叫“英牛”,两项兼具的叫“英奥混血牛”。“鸡娃”是当今家长焦虑情绪的直接体现,也是社会陷入“内卷”引发的应激反应,这不可是对正常教育理念的挑战,更是对教育资源公正分派和教育思想多元化的强烈诉求。
面对“内卷”所引发的“鸡娃”焦虑症,以及因此引发的生育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,国家一方面摊开“三孩”政策,另一方面落实“双减”。面对“双减”,有人欢喜有人忧,它既是教辅行业的隆冬,又是孩子们的春天。“双减”政策像一把利刃,稳、准、狠地切开了教育“内卷”的肿瘤,学区房、择校、课外班、小学生睡眠缺乏等问题,都有望因“双减”的雷霆之举逐步获得解决。
“内卷”“躺平”“鸡娃”“双减”这些年度热词,既反应了现代人面对猛烈竞争的生活和心理压力,又泛起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神往和追求,以及国家为推动社会良性生长所作出的不懈努力。
网络梗背后的文化征候
社会极速生长,经常泛起“打左灯向右转”的情况:一边,我们对抗“内卷”,努力生活;另一边,我们戏说“躺平”,自我解嘲。面对生活的不易,人们以一种戏谑解构的姿态自嘲解压,创立了许多网络梗,不少网络梗也进入了流行语之列。
“破防”是2021年最新鲜的示范。“破防”本指突破防御,最初是网游用语,指游戏装备、技术被破坏,失去了防御效果,后引申指情感的“触动与共识”,主要有两种:一种是内心受到伤害后的悲羞与痛苦,另一种是内心受到触动后的共识与感动。
最近,“破防了”成为B站年度弹幕。“破防”可能来自对小事件的触动——当你被疫情阻隔无法回家,怙恃给你邮来家乡特产;当你深夜加班昏昏沉沉,朋友发来一套美食九宫格——这些“小事”都可能让人“破防”。“破防”也可能来自对大事件的共识——建党百年,昔日中国与今日中国的比照;《长津湖》中,志愿军的艰苦对当今盛世的反衬——这些关乎国家、民族和英雄的点点滴滴,都会让人“泪目”“破防”。
“破防”既泛起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奇特景物——“个体”向“集体”不绝融合,以平凡之躯发挥不平凡的精神,通报着感动与振奋,又映射出今世人不再“有泪不轻弹”,敢于表达情感的人生态度——或许这是“内卷”时代更为健康的心灵状态,还折射出随着现代社会“原子化”的逐渐推进,面对人际疏离、品德解组、社会失范等;,人们希望通过共情突破相互的隔膜。比起由冷漠之心筑起的铜墙铁壁,我们更愿意身处个人与他人、社会、国家、自然共建的温暖之巢。这不可是对人性之温良与社会之温暖的自然神往,也是对家国情怀、民族情感和主流价值观的强烈认同。
网络时代,我们在网络话语中拓展了自我表达的方法,但需要警惕的是,个人话语是否又在网络用语的集体狂欢中迷失了偏向。诸如“我看不懂,但我大受震撼”、“我emo了”(意思是“我抑郁了”“我傻了”)、“伤害性不高,侮辱性极强”、“我不李姐”(“我不睬解”的意思)、“尊重,祝福”、“社恐/社牛/社懒”等,这类表达情绪的流行语多以“我”为主语,虽然是表达个人情感,可是这种个人情感用统一词语表达,会输出一种无差别的集体情绪,泛起了个体被集体包裹的社会现状。
“YYDS”和“绝绝子”(意思是“太绝了,好极了”)这些流行语更是将集体语言狂欢推向了新的高度。当它们密密麻麻地泛起在屏幕上,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配合的集体情绪在猖獗涌动,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陷入了扁平化、同质化的困境,人类的语言马上显得十分贫瘠?湓拗换嵊谩癥YDS”和“绝绝子”,评论家庭悲剧时永远都直指“原生家庭”,“粉黑对立”则从娱乐圈扩散到一切领域。一方面,我们试图通过“YYDS”“绝绝子”“我emo了”等网络解构主义话语来张扬个性与自我;另一方面,我们在圈层文化和同质化话语的重复言说中,虽然获得了情绪化表达的“爽感”,但也会丧失思考与言说的能力。
回望2021年,在年度流行词里,我们既看到了中国故事,又看到了中国人平凡又精彩的生活——他们面对生活不易,嬉笑挖苦但坚定前行;他们响应时代招呼,心怀家国又放眼天下,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由富而强的磅礴力量。